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第十三届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专场综述:劳动、人口经济学

 


       本次年会的专题四十七:劳动、人口经济学专场于11月16日下午15:30-17:00在西南财经大学通博楼教学区进行,来自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清华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的三位学者分别就劳动经济学和人口经济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精彩的论文报告。报告会由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段志民博士主持。

       第一个报告的是来自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的赵德昭博士。他此次参加年会的论文题目是《FDI、第三方效应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集聚》。文章从“空间异质性”的逻辑思路出发,对“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逻辑思路进行了阐述,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空间视角,综合考虑已有文献经常忽略的省份之间的空间影响及其关联机制,首次将“第三方效应”纳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分析框架。同时论文将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及其空间滞后变量同时纳入空间计量模型,弥补了以往研究文献遗漏重要解决变量的不足,更为全面和完整的刻画了FDI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集聚过程中的“第三方效应”。论文还将古典统计方法用于与地理位置相关的空间数据,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计量方法科学阐释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集聚机制、时空跃迁和“第三方效应”,为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和劳动力市场发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路。

       点评人、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段志民博士对此做出了评论。他认为,这篇文章分析了各省份FDI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均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阐述了二者在空间集聚类型和区域分布上的情况,并得出了“FDI高值(低值)集聚区一般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高值(低值)集聚区,FDI是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空间集聚呈现“结块效应”特征的主要原因”的结论。同时文章还对FDI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形成了“扩散中心”并处于高水平均衡状态、在西部边疆地区形成了低值集聚区域并陷入了“低端锁定”的地区分布不均衡造成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马太效应”进行了计量分析,这是十分有说服力的。并且,文中说到的社会关系网络中“邻里效应”则是相应的社会学原因,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不仅受到FDI及其“第三方效应”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城乡收入差距、非农产业发展等空间影响因素差异的冲击等问题,也是十分具有创新性的。

       第二个报告的是来自清华大学的王晓霞博士,她的论文题目是《理解登记失业率和真实失业率的差异:来自省会城市的调查》。她说,失业率的定义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就业状况的主要指标。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失业率概念,是指失业人数同从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的比例关系,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可以参加社会劳动的人数中实际失业人数所占的比重。“登记失业率”,是指在报告期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占期末城镇从业人员总数与期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重,分子是登记的失业人数,分母是从业的人数与登记失业人数之和;在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中,不包括使用的农村劳动力、聘用的离退休人员、港澳台及外方人员。而事实上真实失业率的数据和登记失业率的数据有很大的区别。在论文中,她将社会福利和生活水平与两种失业率数据联系起来,并以家庭为单位,对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在两种失业率的数据下进行了数据采集分析,从中阐释了两种失业率的差别。

       来自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的赵德昭博士对这篇论文进行了点评。他说,这篇文章对中国真实的省会城市登记失业率和真实失业率分别进行了分析和估计,并对两种失业率带来的不同影响提出了观点,这是十分有现实意义的。而针对失业人口的数据采集、分析创新地使用了以家庭为单位,并把握好了在特征控制上的变量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等方面,因此在分析方法上是比较严谨的。但是在部分数据的使用上还存在数据公证力、说服力不具有鲜明特征的情况,可以对替代指标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分析判断,并严格控制数据的源头,了解其流向。

       第三个报告的是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段志民博士,他的论文题目是《贸易对中等技能劳动者的影响 ——一个内生化教育决策的就业模型》。他在介绍文章时说到,我国作为一个劳动力大国,随着贸易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不仅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幅度逐渐加大,劳动力转移的模式和职业技能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研究贸易对不同技能职业就业的影响尤为必要。而在对贸易与不同技能职业就业结构间关系进行研究时往往是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个视角展开分析。即发达国家是减少低端劳动力数量,促使劳动力向高新技术行业和新兴行业转移,就业结构优化;发展中国家是贸易有利于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增加,促使劳动力从农业等初级产业部门向二级或更高级产业转移。另外,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先进技术和设备,增加了发展中国家技术工人的需求。因此,作者利用CHNS1991年、2000年和2009年三个年份的职业就业变化状况,分析发现了我国不同技能职业就业量非单调增长的典型事实。最终,作者分析得出了两个结论,一是当我国教育成本和教育边际成本均较高时,贸易会导致劳动者向高技能和低技能职业转移,从而减少中等技能水平职业就业,最终不仅导致中等收入劳动者的比重持续减少,而且其整体福利水平也在下降;二是贸易影响职业技能结构的途径在于,先影响不同技能职业的工资水平,进而影响个体自身的教育投资决策,最终对个体职业的选择和职业技能结构产生影响。同时文中还提出政府需根据个体特征的不同,在扩大教育支出的基础上制定有目的的教育政策,依此促进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进而在全球竞争中形成自身的比较优势。

       来自清华大学的王晓霞博士对这篇论文进行了点评。她说,这篇论文运用了Heckman两步法和工具变量的多元Probit模型,在控制教育内生性的基础上对理论模型分析的结论进行验证,从整体、城乡和区域三个角度作实证分析,具有一定前沿性。并且文章从中位数工资度量职业技能和运用反事实方法考察两个经验事实出发,从前提、自选择机制、均衡条件等方面进行了模型推导和模拟分析,最终在样本描述、工资决定方程和就业方程等方面得出了统计分析结果,这种采用了计量分析的方法是具有实证价值的。同时她还针对工资中位数和解释变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文/余铭锋 图/贺菲)

\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TOP
  • 三日
  • 一周
  • 一月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